中国康复治疗师网

标题: 脑瘫的早期诊断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王成宇    时间: 2014-12-8 20:36
标题: 脑瘫的早期诊断
(一)早期症状:
1、新生儿或3个月婴儿易惊、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。
2、早期进食咀嚼、喂养、饮水、吞咽困难,流涎,呼吸障碍。
3、感觉阈低,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,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。
43个月以后的婴儿两脚交互迈步需引起重视。
53个月后不能抬头,4~5个月挺腰时头控制差。
64个月以后婴儿拇指内收,手不张开。
75个月以后婴儿手不能抓物。
8、痉挛型脑瘫可表情淡漠,徐动型常皱眉苦难。
9、肌力差,动作缓慢;触其大腿内侧或使其站立或上下跳时下肢伸展交叉。
10、僵硬,装衣、换尿布、洗澡困难。
11、过早发育:可过早翻身,为突然的全身反射性翻身。可过早坐稳。
(二)早期诊断依据
1、妊娠、围生期高危因素:早产,过期妊娠,多胎妊娠,妊娠高血压综合征,前置胎盘,胎儿宫内发育迟缓,母子血型不合,胎儿宫内感染,妊娠合并糖尿病,胎儿宫内窘迫,异常分娩,呼吸暂停痉挛发作,新生儿缺乏原始反射等。
2、运动发育迟滞和异常:6个是发现的关键月龄。左右肢位和运动不对称,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肢位,俯卧到仰卧较仰卧到俯卧易,头控差,肘支撑前臂外展困难,仰卧时两手、肘不能到中线,不用手抓物,下肢运动少,骨盆后倾,胸腰部拱背,立位时髋关节内收、内旋和足外翻、尖足倾向,手、足、口不协调等。
3、姿势反射异常:Vojta7种姿势反射,原始反射残留。
4、肌紧张异常和病态姿势:肌张力异常,肌肉收藏缩不协调。Moro呈阴性怀疑脑损伤;紧张性迷路反射使舌突出而哺乳不良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残留致颜面侧屈肌减弱,后头侧屈肌肌紧张增强。侧弯反射阳性使躯干左右侧不稳定等。
(三)鉴别诊断:
1精神运动发育迟滞:运动发育迟滞乳儿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;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无肌痉挛、强直,表现为对周围人、事不关心及精神和运动发育整体延迟。
2、脑发育畸形:尤其是小头畸形。其诊断标准为头围小于正常值2~3个平均差,或低于同龄儿平均值3cm,前囟早闭。
3、乳儿期肌张力低下
1)先天性肌营养不良:生后肌张力降低,关节挛缩,精神发育迟滞,颜面肌受累出现独特的肌病颜貌。腱反射减弱或消失。血中肌酸磷酸激酶(CPK)增高,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细胞脱落,结缔组织增生。
2Duchene型肌营养不良:与性染色体有关,男性发病,女患罕见。多在3岁前发病,肌张力低,运动发育迟滞,智力低下。可见肌源性肌萎缩和假性肥大。肌电检查可见多相性电位增高与高频放电。CPK正常。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细胞大小不等或透明变性、局灶性坏死与再生交替,出现双峰核。
3)脊肌萎缩症(Spinal muscular atrophies,SMA):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引起的进行性脊髓肌肉无力和萎缩。婴儿期后出现缓慢加重的全身性肌张力,可伴有面瘫。常出现明显的脊柱弯曲等骨骼畸形,腱反射缺失。
4Lesch-Nyhan disease 综合征:一种性连锁遗传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,仅男性发病。出生时正常,或低出生体重,生后数月隐袭起病。生长发育迟缓,运动发育落后,可有舞蹈样手足徐动和锥体外系异常症状,肌张力增强,腱反射亢进,进而下肢强直,不能独坐与行走。有自残行为。智力低下,IQ50以下。
5)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(MLD):一种脂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分:晚期婴儿型(1~2岁间发病);少年型(4~15岁);成年型(16岁以后)。分三期:第一期:出生与婴儿期正常,后渐运动减少,肌张力减低,腱反射减弱。维持姿势能力渐失去。第二期:智力减退,症状进一步恶化,对环境的反应减少。丧失语言能力,尖叫、四肢强直、肌张力增高,而躯干、颈部肌张力减低。腱反射亢进,Babinski征阳性。瞳孔对光反射迟钝,不能注视,面肌运动减少,有假面具的感觉。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质增加,压力与细胞数正常。此期持续6~24个月。第三期:去脑强直体征,对外周的反应极少,颈或直,肌张力增高。脑脊液中蛋白质可达150~200mg/dl
6Canavan病: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,3~6个月起病,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、智力发育落后、肌张力显著减低,但逐渐肢体受触碰后的伸展性强直痉挛,有巨颅和失明,病程1~3年。MRI呈非特异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,呈短T1T2信号。
7Alexander病:3~6个月起病,临床表现为巨颅、精神运动发育迟滞、惊厥。病因不祥。
8)产伤:臂丛神经麻痹,肌张力低,被动性亢进,肌力低下。
(来源: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脑瘫康复中心






欢迎光临 中国康复治疗师网 (https://www.kfzls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