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搜索

近期热门

开启左侧

[分享] 下背痛的物理治疗与康复

[复制链接]
Myth 发表于 2013-4-21 18:1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: 中国湖南长沙
 

登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下背痛的物理治疗与康复
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
顾新
1 下背痛的诊断
      下背痛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症状综合征,是腰骶臀部等解剖部位出现的疼痛症状,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。下背痛不是疾病的病理诊断,疼痛的起因可能是局部的骨骼、间盘、关节、神经、肌肉、软组织等受到激惹,这些解剖结构引起的下背痛在临床表现方面没有各自的特异性。尽管医学影像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分辨水平,但是很难肯定影像检查的阳性发现是否为真正的疼痛原因。因此,世界卫生组织仍用下背痛作为标准术语,并逐渐规范下背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。世界上许多国家,如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澳大利亚、瑞典等国都有下背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。
下背痛作为症状综合征,包含以下三种类型:
      (1)非特异性下背痛:引起疼痛的具体病理部位不能十分肯定,涵盖了以往的腰肌劳损、肌纤维织炎、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变的各种诊断。(2)特异性下背痛:肿瘤、感染、骨折等具体的病理变化引起的下背痛。(3)根性下背痛:又称坐骨神经痛,多数由椎间盘突出引起症状。
      在临床工作中面对下背痛的患者,首先需要尽早排除特异性下背痛的可能。出现下列信号需要在诊断中格外警惕:(1)初次下背痛的发病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55岁;(2)有明显创伤史,或对有骨质疏松可能的患者有轻微创伤史;(3)伴有胸痛;(4 )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;(5)伴有鞍区麻木或二便异常;(6)伴有进行性肌无力;(7)查体发现多项神经学阳性体征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;(8)疼痛进行性发展或持续4 ~6 周以上。特异性下背痛仅占下背痛的0.2%,它有具体的病理变化,明确诊断后有其各自特殊的治疗方案。本文下述的下背痛分类、评定和治疗中不含特异性下背痛,而只包括非特异性下背痛和根性下背痛。
       世界卫生组织对下背痛的诊断建议和多国的下背痛诊断指南中,非常强调对患者病史采集,注重患者疼痛发生发展的特征、体格检查,尤其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。影像学检查只有在怀疑患者有特异性下背痛时才是必要的。
2 下背痛的分类与评定
      下背痛是临床综合征,患者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,程度各不相同。在进行下背痛的临床治疗前,对患者进行分类和评定是十分必要的。通过分类和评定,临床医师能够确定患者的严重程度并判定预后;可以制定治疗方案;可以明确治疗效果;可以进行临床研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等。
2.1 急性下背痛与慢性下背痛:世界卫生组织将急性下背痛与慢性下背痛的分界线定在3 个月,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 个月定义为慢性下背痛,主要原因是3 个月的时间超过了组织所需要的愈合时间。与急性下背痛比较,慢性下背痛的治疗更为困难,效果明显差。
2.2 Quebec分类法:Quebec分类法是按照患者症状的部位、神经检查的阳性体征、手术等情况将患者进行分类,已经被证实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。该方法简单易行,已经成为对下背痛患者进行分类的常用的方法。表1 是Quebec背痛分类法的具体描述。
Quebec背痛分类法中分类编号越大,表示症状程度越重,造成的功能障碍越明显,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越突出。临床的下背痛患者绝大多数属于Quebec背痛分类法中1 ~4 。
2.3 疼痛程度的评定
2.3.1 疼痛视觉模拟尺:视觉模拟尺长度为10厘米,0 为无痛,10 为可想象的最剧烈的疼痛程度,由患者在无刻度一面滑动浮标至与其疼痛相对应的位置,评测者读出反面的刻度作为疼痛的程度记录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表1 Quebec背痛分类法
Quebec 背痛分类法
1. 背痛,无放射症状
2. 背痛,并放射至肢体近端
3. 背痛,并放射至肢体远端
4. 背痛,并放射至肢体远端,且伴有神经检查阳性体征
5. 影像检查可能有神经根受压(不稳定或骨折)
6. 通过特殊影像技术肯定神经根受压的论断
7. 椎管狭窄
8. 手术后6月以内
9. 手术后6月以上
10. 慢性疼痛综合征
11. 其它诊断(恶性肿瘤转移,血管疾病,骨折等)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2.3.2 等级法:应用0~4五个等级对疼痛程度进行记录,0 为无痛,1 为轻微疼痛,2 为中等程度疼痛,3 为重度疼痛,4 为剧烈疼痛。
2.4 关节活动度评定
2.4.1 量角器法:患者站立位,以第5 腰椎棘突为轴心,地面垂直线为固定臂,第7 颈椎与第5 腰椎棘突的连线为移动臂,用量角器测量腰椎四个方向的最大活动度,正常值屈曲为90°,伸展为30,侧屈为3 0 °。腰椎旋转的测量以非旋转侧的肩峰为轴心,起始位双肩峰连线为固定臂,终点位双肩峰连线为移动臂,正常值为3 0 °。
2.4.2 腰椎前屈活动度的其它评定方法:(1)简易评分法:患者并腿直立位尽量前屈,以手指最远能触及的下肢的位置进行评分,共分为7 级。大腿下段为- 1 ,髌骨为0 ,小腿上1 / 3 为1 ,小腿中1 / 3为2 ,小腿下1/3为3,足背为4,地面为5。(2)改良的Schober法:检查者首先让患者直立位,在患者两侧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及其正上方1 5 c m 处皮肤上分别作标志,然后让患者尽量前屈,在最大屈曲位时测量原标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。用所测数据减去1 5 c m ,差值作为腰椎屈曲活动度的指标。正常值大于4 c m 。(3 )距离测定法:患者并腿直立位,尽量向前屈曲,测量最大屈曲位时中指指尖与地面之间的距离。(4 )电子测角器法:用电子测角器可以直接读出腰椎前屈的角度。
2.5 肌力评定
2.5.1 躯干屈肌的肌力: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,双手抱头能坐起为5 级肌力;双手平伸于体侧,能坐起为4级肌力;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3 级肌力;仅能抬起头部为2 级肌力;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1 级肌力。
2.5.2 躯干伸肌的肌力:患者俯卧位,胸以上在床缘以外,固定下肢,能对抗较大的阻力抬起上身为5 级肌力;能对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为4 级肌力;仅能抬起上身不能对抗阻力为3 级肌力;仅能抬起头为2 级肌力;仅能扪及腰背部肌肉收缩为1 级肌力。
2.5.3 躯干屈肌的耐力:患者仰卧位,双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 5,测量能维持该体位的时间,正常值为60秒。
2.5.4 躯干伸肌的耐力:患者俯卧位,双手抱头,脐以上在床缘以外,固定下肢,测量能保持躯干水平位的时间,正常值为6 0 秒。
2.6 功能评定
       由于下背痛的反复发作的特点,下背痛对患者的功能活动甚至工作的影响很大,因此对下背痛的患者需要进行功能评定。常用的功能评定量表如下。
2.6.1 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 (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,ODI):应用Oswestry功能不良问卷,该问卷共有1 0 各部分,分别是疼痛程度、个人照顾、提物、行走、坐位、站立、睡眠、性生活、社交活动和旅行。每个部分都有6 个陈述句,按轻重顺序排列,由患者选择与他的情况最吻合的1 个陈述句。每个部分的得分是0 ~5 分,最轻的是0分,最重的是5 分。整个问卷的最高分是5 0 分,用患者实际的得分除以50 ,乘以100%之后得到O D I。
2.6.2 Roland-Morris功能不良问卷(the Roland-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, RDQ):包含2 4 个陈述句,由患者标记出与他的情况相符合的描述,每标记一条得1 分,得分范围0 ~24 分,评分高提示功能不良。
2.7 心理评定
       慢性下背痛的发生、发展以及对各种治疗的反应,与患者心理状态密切相关,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心理评定是很必要的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慢性下背痛的患者采用Zung抑郁量表。
3 下背痛的物理治疗与康复
3.1 下背痛的临床治疗原则
3.1.1 出现任何可以怀疑特异性下背痛的症状或体征,及时转介至临床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诊断与治疗。
3.1.2 健康教育:在下背痛的急性发作期就应开始对患者教育,告知患者下背痛不是一种严重疾病,多数下背痛预后良好,指导患者保持活动,逐渐增加运动量,尽早恢复工作。早期指导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及病态行为,能够减少慢性下背痛的发病率。由于下背痛的反复发作性,指导患者预防复发至关重要。除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之外,还应指导患者维持正确的站立姿势和坐位姿势,保持腰椎的生理前凸,避免长时间弯腰弓背,同时要注意工作姿势,不要长时间同一姿势工作,避免弯腰侧转时用力,提重物时应用正确的姿势,即屈膝直腰搬重物,并将重物尽可能地靠近身体。
3.1.3 卧床休息: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都不支持指导下背痛的患者卧床休息,只有在急性下背痛,且患者疼痛较剧烈时,可指导患者短时间的卧床休息,一般不超过2 ~3 天。严格的卧床休息不仅对下背痛的恢复无积极治疗作用,而且会使患者产生过
多的心理负担等问题而延误功能恢复,造成慢性下背痛。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可采用轻度屈髋屈膝平卧位,此时椎间盘的内压最低,有利于突出过程的停止及修复,有利于神经根水肿的消除。
3.1.4 腰围的使用:腰围多用帆布或皮革陈以钢片制成,上起肋弓,下达腹股沟,起支撑作用,减少腰椎过度活动,减少肌肉和韧带的负担,可减轻症状。腰围不应该长期使用,佩带期间根据情况可增强腰腹肌训练。
3.1.5 药物治疗
3.1.5.1 止痛药物仅短期用于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,一般应用时间要短于2 周,首选解热镇痛药,其代表药物为对已酰氨基酚,胃肠道副作用小,其次选择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(N S A I D),如吲哚美辛、布洛芬等。其它药物可酌情选择肌肉松弛剂、麻醉性镇痛药、各种复方药物,近年研究小剂量三环抗抑郁药物对慢性下背痛有效。
3.1.5.2 神经营养药物:常用的有维生素B 1、维生素B 1 2 等。
3.1.5.3 中药治疗:中医根据辨证施治,多采用散风祛湿、活血化瘀、舒筋止痛等法,常用的成药有:丹参注射液、祖师麻片、仙灵骨葆、根痛平、肾骨胶囊、活血止痛胶囊等,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止痛汤、独活寄生汤、桃红四物汤、骨刺汤、伸筋活血汤等。
3.1.5.4 外用药物:局部应用止痛擦剂或外用膏药,对减轻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劳损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,如松节油、冬青油软膏、正骨水、骨友灵、正红花油、关节止痛膏、麝香壮骨膏、辣椒痛可贴等。
3.1.5.5 药物注射疗法:可局部痛点封闭、硬膜外注射、骶管注射,常用的药物为激素和局麻药。
3.1.5.6 髓核化学溶解术: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椎间盘内注射,使椎间盘溶解,促使其纤维化并缩小体积。
3.1.6 手术治疗:下背痛患者有以下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。患者有马尾综合征,神经根受损体征逐渐加重,出现肌肉萎缩;经非手术治疗症状加重、功能严重受限且M R I 明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。
3.2 下背痛的物理治疗与康复
3.2.1 物理因子的治疗
       物理因子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局部无菌性炎症,减轻水肿和充血,缓解疼痛,解除粘连,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下背痛的治疗。但是目前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,还没有足够的肯定证据支持它的疗效。临床常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征、病程等特点选用高频电疗、低中频电疗、药物离子导入、超声波、光疗、热疗、磁疗等。治疗方法举例如下:(1 )低频调制中频电疗:腰骶部痛区并置,止痛处方,15~20分钟,每日1 次,15 ~20 次为1 疗程。(2 )超短波:腰腹对置或腰与患侧小腿后并置,无热~微热量,1 5 ~2 0 分钟,每日1 次,15~20次为1 疗程。(3 )超声波:腰骶部、坐骨神经走行,接触移动法,0.8~1.5 W/cm2,10~15分钟,每日1 次,15~20次为1 疗程。治疗前先做直流电导入可增加疗效。(4 )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:用中药或维生素B 类药物,作用极置于腰骶部,非作用极置于患侧小腿后,20分钟,每日1次,15~20次为1 疗程。(5 )水疗法:气泡浴,温度38℃,15~20 分钟,每日1 次,每周2 ~3次,15 ~2 0 次为1 疗程。(6 )红外线:腰骶部照射,距离30 cm左右,20~30分钟,每日1次,15~20次为1疗程。(7)石蜡疗法:盘蜡法,敷于腰骶部和患侧下肢痛区,温度4 2 ℃,3 0 分钟,每日1次,1 5 ~20 次为1 疗程。(8 )磁疗:脉冲电磁疗,腰骶部放置治疗极,20分钟,每日1 次,15~20次为1疗程。
3.2.2 牵引治疗
       腰椎牵引可以使椎间隙加宽,椎间盘所受的压力减小,甚至椎间盘可产生负压,有利于突出物回纳;使椎管容积增加,减轻对神经根的压力;使关节突关节上下滑动,关节间隙加宽;使后纵韧带张力明显增大,对突出物特别是中央型突出产生向腹侧的压力,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;使松弛的黄韧带伸张,改善黄韧带血循环,增加了黄韧带与椎间盘之间的间隙;松解神经根周围粘连的软组织;缓解肌肉痉挛。因此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的方法。常用的腰椎牵引方法:(1 )骨盆重锤牵引法:患者仰卧屈髋屈膝,骨盆牵引带固定在髂嵴,通过床足端的支架滑轮放置牵引重锤。可从每侧5 kg开始,每1~3日增加1~2 kg,牵引时间可从1小时开始,逐渐增加至持续牵引。(2 )动力骨盆牵引法:电动牵引床提供持续或间歇两种牵引方式。患者仰卧,用胸、骨盆牵引带固定。牵引重量从体重的6 0 % 开始,逐渐增加至80%,15~30 分钟,每日1次,15~20次为1疗程。腰牵引前或同时做热疗效果好。(3 )屈曲旋转快速牵引法:需使用特定的设备,为患者设定个体化的参数,为瞬间大力度的牵引。
3.2.3 手法治疗
       国际上较著名的治疗下背痛的手法治疗方法有Chiropractic、Maidland、McKenzie、Grieve、Mulligan、Travell等,手法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疼痛,改善脊柱的活动度。各种手法治疗都各成体系,有独特的操作方法。
3.2.4 运动疗法
       指导下背痛的患者最好不卧床,尽可能保持活动已经成为共识,活动对缩短病程,减少慢性下背痛的发病率,改善功能有重要作用。具体的运动疗法有肌力训练方法、牵伸、William 体操、McKenzie自我运动方法、治疗性锻炼、肌肉能量技术等等。对下背痛患者应采用哪种运动最佳,目前还没有循证医学的结论。一般来说,下背痛的急性期疼痛较重时,患者不进行特异性的腰背活动,只是尽可能保持日常活动,尽可能坚持工作,而疼痛减轻后以及慢性下背痛的患者除了进行有氧运动以外,还应该着重于腰腹肌的训练和腰及下肢的柔韧性训练。
 

精彩评论6

正序浏览
江南雨湖 发表于 2013-7-7 23:44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湖北黄石
 
谢谢楼主分享,学习
 
老陈 发表于 2014-2-7 23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常州
 
马上好资料!谢谢分享
 
Myth 发表于 2014-2-8 01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湖南长沙
 
老陈 发表于 2014-2-7 23:11
马上好资料!谢谢分享

客气,你也分享一点好资源呗!:lol
 
 楼主| 呼叫海绵宝宝 发表于 2015-7-10 00:48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上海
 

 
的鬼地方 发表于 2018-5-29 22:47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四川绵阳
 
Kjji
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0关注

145粉丝

139帖子

排行榜
作者专栏
中国康复治疗师网APP下载
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

提供优质康复职称考试辅导服务

康复学习就上康复治疗师网

康复医学职业教育O2O创新品牌

10年优越口碑历程见证

  • 官网微信

    每天官微五分钟一年萌新变大神

    扫码关注
  • APP客户端

    48+W康复治疗师邀您加入!

    下载APP客户端
  • 官方客服
KFZLS.COM

学习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!

悄悄变强大,惊艳所有人!

Copyright   ©2012-2021  康复治疗师网Powered by©kfzls.com技术支持:康复教育网     ( 湘ICP备12010636号 )|网站地图